“父母之爱子,则为之计深远”,孩子跟父母永远存在着割舍不掉的感情。每个孩子从出生到长大成人,这段时间里最长久的就是来自父母的陪伴。
父母总是抱着拳拳爱子之心,总想着把一切他们认为好的东西,送给孩子。
尤其是在独生子女的家庭,孩子是三个家庭的宝贝,除了父母,爷爷奶奶,外公外婆都会将这个孩子视作珍宝。
(相关资料图)
但也正是因为如此,孩子长期处于这种溺爱环境中,容易塑造成一个以自我为中心,不顾他人感受,到成年后无法自理的“巨婴”。
这种性格的孩子长大成人后,还是习惯于接受来自家庭的照顾,习惯“衣来伸手,饭来张口”。
这种生活方式,将会伴随他一生,就算步入婚姻,成家立业,也会需要来自家庭的补助。经济上、日常生活上、工作上等等……
这段描述是不是感觉有点熟悉?因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“啃老族”。啃老族,网络用语中指一些不升学、不就业、不进修或不参加就业辅导,终日无所事事、得靠父母供养的年轻人。
但“啃老族”并非找不到工作,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,赋闲在家,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,而且花销往往不菲。
76岁的杨大爷每个月退休金8500元,自己和妻子的生活花销不大,退休金足够老两口的日常生活。
但儿子的生活却过得很艰难,因为自从孙子结婚后,婚房问题就成了儿子一家的老大难问题。东拼西凑给孙子买完房后,儿子一家的日常开销都难维持。
所以杨大爷的儿媳妇这个时候提出,让杨大爷每个月给他们贴补点,抱着爱护小辈,希望儿子过得好的想法,杨大爷就答应了给儿子每个月3000块钱,遇到特殊情况,杨大爷还会多给两千块。
从那之后,儿子每个月都会向杨大爷要钱,少则三两千,多则四五千,
对于杨大爷来说,能够帮助儿子很开心,可儿媳妇却并不这样想,觉得公公那么多的退休金,自己又花不了多少钱,就该给儿孙。
长期的“拿钱养儿”的平静生活,在一次去儿子家做客的时候被打破。
前段时间,杨大爷去儿子家做客,向儿子表明,因为长期给儿子打钱,导致自己手头没有存款,且退休金只有四千多块钱后,儿子儿媳态度立马转变。
到了吃晚饭的时候,儿媳端上来的是生菜,儿子更是添油加醋地说还有泡面,杨大爷万万没想到,儿子也给自己装穷。
可看到儿子抽的是好烟,喝的是几百块一瓶的好酒,杨大爷顿时觉得自己不应该管儿子。
父母长期的爱护,希望孩子过上好生活,从而给孩子打钱,却因为表示自己手里没钱了,就导致双方关系骤变。不得不说,这样的情况在中国社会不是少数。
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,让民众习惯了父母需要为孩子付出一切的畸形观念。“养儿防老”成为一句空话,反而变成了“养儿啃老”的心酸现状。
父母总是希望孩子能比他们过得更好,所以一直在不遗余力的像孩子付出自己的所有,在能力范围内满足孩子所有的需求。
当父母渐渐衰老,开始惧怕“老无所依”的时候,就会更加紧紧握住孩子,希望孩子善待年老的他们,赡养包揽他们的老年生活。
年岁增长、身体衰弱、下岗退休等等,无一不加剧了父母的心理焦虑,在他们认为最后的支撑只有孩子后,更是心甘情愿付出一切,只希望不会被孩子抛弃,安度晚年。
也正是这样的心态,催化了“啃老族”的诞生。 孩子明白了父母的放任,会更加肆无忌惮的向父母索求,从钱财到房产,甚至于希望父母日夜照顾起居。
那么如何拒绝“啃老族”呢?从父母方面来说,首先是不要过于溺爱孩子,应该从小给孩子树立起独立自主的意识。
要明白孩子终究是一个独立的个体,父母并不能为孩子规避所有伤害,所以需要放手让孩子成长,磨炼独立自保的能力。
然后,在孩子长大成人后,要减少对孩子生活的干涉,不要盲目为孩子提供帮助,学会放手,让孩子经营自己的生活。
对于孩子来说,始终要记得父母将你养育成人,已经是最大的帮助,不要无限度的向父母索取。更应该加强自己的能力,接受来自社会的挑战,学会独立自主,自力更生。
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不应该建立在算计和索取上,更需要的是相亲相爱,相互帮助,付出和索取适度才是根本原则。
关键词: